>> 歡迎您,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使用說明   


>>> 七年級學生閱讀回應
台北市私立靜心國民中小學閱讀網站閱讀回應 → 發表回覆

主題標題: 70132許紫緹 雙城記 閱讀心得
您目前的身份是: 訪客 ,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,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。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,密碼留空白。
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  您沒有註冊?
請輸入您的密碼   忘記密碼?
目前心情
  •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
  •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  上傳附件或圖片 (最大容量 1000KB)
    目前附件:(如不需要某個附件,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[UploadFile ...] 標籤即可) [刪除]
    內容 

    在此論壇中:

  • HTML  標籤: 可以使用
  • EMOTE 標籤: 禁止使用
  • LeoBBS 標籤: 可以使用
  • 貼圖標籤  : 允許
  • Flash 標籤 : 禁止
  • 音樂標籤  : 允許
  • 文字大小  : 允許
  • 文章數標籤 : 允許
  • 積分標籤  : 允許
  • 保密標籤  : 允許
  •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
  •          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發表 ed2k 連結
     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插入魔法表情
     『 HTML 編輯器 』『 ASCII 字型產生器 』『 文字內容取代
     
      模式: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>> 複製到剪貼簿 | 查看長度 |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<<
  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
     
    選項

    使用 LeoBBS 標籤?
   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?
   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?
   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?
    加密此文章,只對部分會員可見,會員威望至少需要

        

    文章一覽:70132許紫緹 雙城記 閱讀心得 (新回覆在最前面,最多列出 6 個)  [列出所有回覆]
    m701 發表於: 2015/02/16 04:18pm
    「那是最美好的時代,也是最惡劣的時代;那是智慧的時代,也是愚昧的時代;那是信仰的時代,也是懷疑的時代;那是光明的季節,也是黑暗的季節;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,也是充滿絕望的冬天;我們的前途充滿了一切,但是什麼也沒有;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,也一直走向地獄。」,書中以這幾句話揭開序幕。在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背景下,到處充斥著不確定、猜忌與憤怒。「自由、平等、博愛」是革命的理想,但在那正義的旗幟之下,是犧牲了多少的血,流過了多少的淚,卻是鮮為人知的。法國大革命是一場著名的大混亂,這場革命使無數個英雄躍入歷史洪流添上深刻的一筆,亦反映出農民受到貴族的凌遲壓迫而產生的激烈衝突後的不理性。雙城記這篇故事的背景是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,許多貧窮無力的中下階層平民,等待機會準備對貴族發動革命,想推翻貴族統治。故事背景在革命爆發時,百姓們都只想到「復仇」,把憤怒的情緒完全發洩出來。從這裡就能看出當時的貴族們是多麼的殘暴,不會替百姓著想,故百姓們會對他們有很多不滿,一個一個忍耐到達極限,最後爆發而產生革命。在此,書中深刻描繪出農民在抗戰前後的反應有如天壤之別。他們渴望自由、和平、愛,於是他們互相幫助,展現出堅忍不拔的高貴情超,然而隨著巴士底監獄被攻陷後,那股情操染上了鮮血,他們秉持著狂熱的愛國心濫殺無辜,原本的理性不復存在,取而代之的是隨著心情起伏的群眾心態。他們會揮舞著斧頭大聲叫囂,但下一秒卻能為你落下滾燙的淚水。
    1775年12月的一個月夜,寓居巴黎的年輕醫生馬瑞德散步時,突然被艾瓦蒙侯爵兄弟強迫出診。在侯爵府第中,他目睹一個發狂的絕色農婦和一個身受劍傷的少年飲恨而死的慘狀,并獲悉侯爵兄弟殺害他們全家的內情。他拒絕侯爵兄弟的重金賄賂,寫信向朝廷告發。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,醫生被關進巴士底獄,從此與世隔絕,杳無音訊。兩年后,妻子心碎而死。幼小的孤女露西被好友諾雷接到倫敦,在善良的女僕普洛斯撫養下長大。18年后,馬瑞德醫生獲釋。這位精神失常的白髮老人被巴黎聖安東尼區的一名酒販、他舊日的僕人德法吉收留。這時,女兒露西已經成長,專程接他去英國居住。旅途上,他們邂逅法國青年查理·道爾南,受到他的細心照料。原來道爾南就是侯爵的儿子。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惡,毅然放棄財產的繼承權和貴族的姓氏,移居倫敦,當了一名法語教師。在與馬瑞德父女的交往中,他對露西產生了真誠的愛情。馬瑞德為了女兒的幸福,決定埋葬過去,欣然同意他們的婚事。而卡爾頓則是一位的英國律師。卡爾頓與道爾南兩位毫無血緣關係的人,長相卻相似,並同時愛上溫柔的露西。在法國,道爾南父母相繼去世,叔父艾瓦蒙侯爵繼續為所欲為。當他那狂載的馬車若無其事地軋死一個農民的孩子后,終於被孩子父親用刀殺死。一場革命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,德法吉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動的聯絡點,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貴族的暴行編織成不同的花紋,記錄在圍巾上,渴望復仇。法國大革命爆發後,道爾南為了營救管家,回到巴黎,卻被視為逃亡的貴族而備判刑。露西和馬瑞德醫生立即趕到巴黎去營救。馬瑞德醫生的出庭作證使道爾南回到妻子的身邊。但回到家的當晚,居然又被告發。在法庭上,德法吉宣讀了當年醫生在獄中寫下的血書,向蒼天和大地控告艾瓦蒙家族的最后一個人。法庭於是判處道爾南死刑。令人最驚訝的是證據竟是出自於馬瑞德醫生!當初害醫生入獄的貴族,正是道爾南的父親艾瓦蒙家族家族!在監禁期間,醫生留下控告。這份文件竟讓道爾南被判死刑。就在這時,一直暗暗愛慕露西的律師助手卡爾登來到巴黎,當他聽到道爾南即將受刑,便買通獄卒,混入監獄,頂替了昏迷中的道爾南,代替他被處死,而馬瑞德父女早已准備就緒,道爾南一到,馬上出發。一行人順利地离開法國。
    在雙城記這本世界名著中,穿插著各式各樣不同性格的人,有即使受過苦牢,也願意忘卻恨意成全女兒幸福的馬瑞德醫生;有即將面臨死亡,卻仍希望自己岳夫可以饒恕本身錯誤的道爾南;以及在書中的最後,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,令讀者為他高貴情操而打動落淚的卡爾頓。
    他們扮演的是在法國大革命中,少數擁有理性的人,經由他們的眼,我們親眼目睹農民時而悲傷,時而狂躁的大眾心理,就算本身如何清白,只要農民們一受到煽動,斷頭台上的悲歌便會隨時上演。或許是長久以來積怨已深,怨恨已經蒙蔽了他們的雙眼,忘卻真相的是非對錯,一眛的把「叛國賊」、「貴族」押入牢房,最後在革命黨「雅克」們瘋狂的叫囂中,任憑血腥玷污了真實。
    書中也描寫了貴族的蠻橫,像是道爾南的叔叔,他絲毫不把農民的性命看在眼裡,好似他們只不過是一粒不起眼的沙,生死不足為意,談笑間注視著農人被馬車一路拖行,痛苦哀嚎,鮮血乾涸,把寶貴性命當作玩笑在看的舉動叫人髮指,這也是為什麼道爾南恨不得拋棄貴族頭銜,也要奔走倫敦的原因。貴族認為世界是以他們為中心在運轉,他們所說的就是真理,沒有人能夠打破這些幾百年來的根基,一切的美好是屬於統治階層的。但是很顯然這些成天泡在香檳與奢華宴會的貴族是大錯特錯,水能載舟亦能覆舟,最後使他們美夢破滅的,就是被視為一文不值的農民。
    創作雙城記之前,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相當關注,多次研讀和法國大革命有關的作品和文學,例如歷史學家卡萊爾的『法國革命史』。他對其的濃厚興趣是有感於當時英國經濟蕭條、政治腐敗,導致社會問題嚴重,加上盛行在歐洲大陸的革命運動,讓狄更斯擔憂法國大革命將會在英國重演。
    對於當時看似平靜的表象下,是即將爆發的危璣,他曾說:「我相信,不滿的情緒像這樣冒煙會比火燒起來還要壞得多,這特別像法國在第一次革命爆發前的公眾心理,必將會有危機。由於千百種原因,像是收成不好、貴族階級的專橫與無能、海外戰爭的失利、國內偶發事件……把已經緊張的局面更加緊繃,變成從未見過的一場可怕大火。」由這段話來看,狄更斯企圖借古諷今,告誡世人不要輕忽可能的徵兆,即使他再小、再不起眼;希望能敲響警鐘,讓世界更美好,一步一步堅定地走向更正確的路。
    透過雙城記這本書,狄更斯不僅傳達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恐怖氛圍,也對於『不理性的集體意志』對自由的戕害落下重筆。在他心中,號稱推翻專制王權的法國大革命活脫脫就是專制政權的翻版,一樣的掠奪與壓迫平民,是對人性的傷害。在這樣的風暴中,狄更斯豎立了像卡爾頓,願意為愛而犧牲自己的生命,成全露西一家的幸福,認為這種人是最值得也最理性的。他向世界呼籲:暴力會帶來血腥,流血會造成更多的衝突,唯有深懷慈悲之心才能挽救瀕臨破碎的社會。
    在作者的筆下,馬瑞德一家人的驚險事情和一些感人的愛情故事,生生地被描繪出來,其中我讀到卡爾頓,雖然他和露西沒有互相相愛,但是為了愛而犧牲自己,讓露西最後能擁有美滿的家庭,我覺得卡爾頓眞有勇氣。最後卡爾頓在死前所說的話,也令我印象深刻:「復活在我,生命在我;信仰我的人,雖然死了,必定長在;凡活著信仰我的人,必得永生。」「再見了,露西小姐。」「我看到我為他們犧牲性命的那些人,在英國過著寧靜、幸福的生活。」「我看到露西,依然美麗,她抱著一個以我名子命名的小男孩。」「我也看到健康的馬瑞德醫生和善良的諾雷先生。」「我還看到在這個醜陋的地獄裡,將會產生美麗的新世界。」伴隨著斷頭台的喀啦、喀啦聲和群眾的怒吼聲壯烈犧牲,也讓人鼻酸。當刀子無情的落下時,原來沸騰吵雜的人生突然靜默下來。那天晚上,整個巴黎的人都在傳說,他們從來沒有看過一張這麼安詳的臉,就像一位受人敬重的先知。雖然這場革命成為一場血腥大屠殺。但是因為有了這場革命,所以未來有了美好的新世界。
    可是對我來說,整個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,不是做為主線大綱的老馬瑞德,也不是為愛走向黃泉的卡爾頓,而是默默在一旁,不停編織的德法吉太太,狄安娜。她出身於受剝削的農家,自己的親人被貴族凌虐致死,使她終其一身都活在復仇的煉獄之中。書中對德法吉太太大部分的描摹都是沉默的,一個章節恐怕都沒有一句話,但是作者卻總是淡淡的將鏡頭轉到她的身上,因為她是不可或缺的靈魂角色。當道爾南再度被捕入獄,德法吉太太完成了手中不停織著的布,舉起了仇恨的利刃,開始了她潛藏在心中再也按耐不住的恨,為將道爾南一家置於死地,無所不用其極,她願意用自己的丈夫的鮮血來鋪成他復仇的道路,此刻,狄更斯筆下的沉默婦女搖身一變,成為殺戮和血腥的象徵,重筆雕刻出人一旦陷入仇恨中,她的恨會使所有物品燒成灰燼。可是這位婦人的末路,竟是死在自己的槍管之下,壯烈卻也相對諷刺,隱諱的指出狄更斯就算在怎麼討厭專制政權,也不樂意見到人民的暴虐和極端不理性的舉動。
    雙城記風格肅穆、沉郁,充滿憂憤,也有其不同於一般歷史小說的地方,它的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。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,作者以虛構人物馬瑞德醫生的經歷為主線索,把冤獄、愛情與復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起,情節錯綜,頭緒紛繁。作者採取倒敘、插敘、伏筆、舖墊等手法,使小說結構完整嚴密,情節曲折緊張而富有戲劇性,表現了卓越的藝術技巧。
    雙城記描寫了農民策劃革命的過程,他們渴望自由、和平、愛,但隨著革命的失控,他們日漸瘋狂,全然忘記心中真正所追求的。人在做一件事時,心態的改變常受到情緒波動影響。而在這一連串變化中該如何平穩自己的心,也是這些平民們應該學習的。在真實的人生中,我們也常遇見這樣充滿矛盾與衝突的時刻。然而歷史證明,偉大的文化總是在激盪中生成的,是數不清的血汗交織成的 。我們只要懷抱著那股進取的勇氣,相信人人都能掙出自己的一片天 ,證明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。專治不能決定一切,但是不理性的抗爭只會在傷口上灑鹽,唯有我們從中得到寶貴的教訓,學習人與人的公平正義,法國大革命在歷史洪流中的傷痕才不會在被揭起。
     


    © 中文版權所有: 台北市私立靜心小學  繁體版權所有: 摩尼網
    程式版權所有: 山鷹(糊)、花無缺  程式翻譯:auron  版本: LeoBBS X Build0608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