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

- 台北市私立靜心國民中小學閱讀網站 (http://210.243.21.90/cgi-bin/leobbs.cgi)
-- 五年級閱讀討論區 (http://210.243.21.90/cgi-bin/forums.cgi?forum=13)
--- [09.20] 501  12  馮聖捷  鄭和下西洋 (http://210.243.21.90/cgi-bin/topic.cgi?forum=13&topic=21847)


-- 作者: e501
-- 發表時間: 2016/09/20 08:12pm

強盛如明初派遣龐大遠洋艦隊出使南洋,也是以「懷諸侯、柔遠人」為旨,甚至是「厚往薄來」,除非必要否則不以武力服人。因此大陸當局大力宣傳鄭和下西洋的事蹟,便暗示即使當今中國快速崛起後,也不會如從前的大英帝國或荷蘭,到處掠奪資源,凡走過必留下殖民地。
讀了這篇文章,引起我對鄭和的興趣,想起1999年適逢鄭和下西洋六百年,經典雜誌出版了一本「鄭和下西洋」專題書,於是到圖書館借回來一讀。
讀過此書之後才瞭解「鄭和下西洋」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性,原來他不單單展示了明朝當時的強盛國力,以及獨步世界的造船功力。透過對此歷史事件的推演,可以間接一窺中國織錦與陶瓷技術,因為鄭和下西洋的路線之所以被稱為「海上絲路」,正因為鄭和船隊帶往各國餽贈或交換的貨品便是以這兩樣精品為主。
在此書中,對於織錦技術的發展,製陶的歷史都有深入淺出的說明,至於遠洋航行所仰賴的指南導航知識技術,更是不可或缺的,透過這些瞭解,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必然能在心中升起一絲驕傲。
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,因為海上倭寇竄肆,所以展開了鎖國政策,禁止沿海貿易,限制海路交通。經過一段戰亂後的休養生息後,民間經濟力逐漸復甦,累積了足夠的國力,接下來的明成祖才有能力派遣鄭和籌組大艦隊,多次出使南洋,畢竟那是一次又一次相當耗費財力的壯舉。
當然除了明成祖亟欲宣揚國威並藉邊政以穩固內政的權力慾望外,鄭和在軍事管理方面的長才,也是促成每次出使都能達成目標的重要因素。
鄭和,生於1371年,原姓馬,出身於伊斯蘭教家族,十二歲時被閹割成為燕王朱棣的宦官,後來朱棣篡位自立明成祖後,因軍功被賜姓鄭。想必鄭和是深獲明成祖信賴,才能被交付如此重大的任務,七次出使,足跡踏遍今日的婆羅洲、印尼蘇門達臘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印度、斯里蘭卡、最遠達非洲東部肯亞,除了邀使各國進貢外,中國文化也或多或少影響了各出使國,如今南洋各地的華人也有不少鄭和艦隊成員們的後裔。甚至許多地方如泰國、印尼等地至今都還有祭拜鄭和為神祉的寺廟,多稱三保(寶)宮或殿。
許多學者感慨,鄭和下西洋時比後來的哥倫布或麥哲倫早上百年,艦隊規模也比他們都來得龐大許多,如果當初鄭和艦隊能以武力一一收服眾國,世界歷史就要改寫。但我認為這都是歷史的必然,不可逆更不可臆測早知道之類的後果。[MagicFace=3]


© 中文版權所有: 台北市私立靜心小學 繁體版權所有:摩尼網  程式翻譯:auron  版本: LeoBBS X Build0608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