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-- 作者: 88323
-- 發表時間: 2010/02/07 01:22pm
看完沈葆楨的文章我覺得他真的治理台灣很棒 且面對很多的外敵可如此的幫台灣開墾與建設,對軍事方面有獨特的看法,我最喜歡的除了開山通道路外就是安撫在地的原住民…. 以下是沈葆楨對台灣的建設 一、軍事建設: 1.聘請法國工程師在安平設計建造了一座安放西洋巨砲的堡壘。也就是今日的億載金城。 2.在台灣南端修築城池,建為恆春城,至今為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。 二、開山撫番: 1.開山通道,建設聯絡台灣東部重要道路,成為蘇花公路、新中橫公路和南迴公路的前身。 2.闢建八通關古道。 3.撫綏生番,設立學堂,把政教建設擴展到東部後山,也就是台東。 沈葆楨所謂的「撫蕃」,乃是有計畫的使「蕃」民漢化,其所擬定的計畫包括選土目、查蕃戶、定蕃業、通語言、禁仇殺、設「蕃學」、修道路、易冠服等。他在開山深入山地之時,道路所經之處,隨時隨地招撫當地「蕃社」,使其承諾願意接受漢化,不再以武力狙殺漢人,若有不服招撫或仍以武力抵抗者,便以兵力展開討伐。
此外,沈葆楨認為若要徹底落實「撫蕃」工作,則必須將過去限制漢人攜眷入台、禁止漢人偷渡、禁止漢人進入山地、禁止漢人娶原住民女子為妻等禁令加以解除,否則漢人對山地的開墾仍將裹足不前。因此沈葆楨於1875年2月奏准解除對台灣的一切禁令。 三、廢止渡台禁令: 1.西元1875年二月,廢止渡台禁令,中國人可以自由移民台灣,開墾土地,促進台灣發展。2.沈葆楨分別在廈門、汕頭、香港設立招墾局,渡台之人可得到船票,種子、房屋搭蓋費及一年半的口糧,並可分到水田、旱地各 一甲 ,每十人分的耕牛四頭、農具四副,三年後才開始徵收租賦,來鼓勵移民。
四、增設府縣: 沈葆楨剛到台灣時,軍政文教重心都在南部,當時的行政區域為台灣〈台南〉一府。為了更方便治理台灣各地,新設立台北府管轄北台灣,從此台灣的發展重心開始逐漸北移。 五、開礦減稅: 減輕台灣煤礦出口稅收,從而鼓勵了台灣煤礦的開採,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。 六、勵正風俗民心: 為鄭成功建祠,改稱為「明延平郡王祠」,並編入祀典,成為台灣唯一紀念民族英雄的專祠。 沈葆楨抵台之時,清廷領有台灣已達190年,當時清廷對鄭成功的抗清運動也已由貶抑轉向包容,早在康熙帝就已有「朱成功係明室遺臣,非朕之亂臣賊子」之語。台灣民間也有建祠祭祀之風,且名以「開山廟」,以掩官吏耳目。 沈葆楨抵台之後,台灣府進士楊士芳等稟稱,可否奏請追諡鄭成功,並准予建祠;台灣道、台灣知府等官員亦表贊同,沈葆楨也認為有其必要,據以上奏,清廷准其奏請,在台灣府城建專祠,並追諡「忠節」。之後建祠於府城,以南明諸臣114人配享,春秋兩季加以祭祀。沈葆楨並親手書寫對聯云:「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,洪荒留此山川,作遺民世界;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,缺憾還諸天地,是創格完人。」 五信 31 吳品萱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