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
- 台北市私立靜心國民中小學閱讀網站 (http://210.243.21.90/cgi-bin/leobbs.cgi) |
|
-- 作者: 95063
貞觀之治 630年,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,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。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,滅東突厥,李世民因此被各國尊為「天可汗」。在位期間,唐朝積極推行了府兵制、租庸調製和均田制,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。 李世民本身也是個英武善辯之人,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,加上隋煬帝楊廣本人亦以爾雅雄健善辯聞名,隋卻因此鑄下衰亡的大錯,因此在位期間,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。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,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,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、下不了臺的狀況來。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,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,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,但是大致上仍剋制、保有納言的風範。641年,唐室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。 《資治通鑑》有記載,李世民貞觀十六年廢太子李承乾之後、改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前,李世民之三子一弟李承乾、四子李泰、李祐及弟弟李元昌俱謀取帝位,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,史載:「承乾既廢,上御兩儀殿,群臣俱出,獨留長孫無忌、房玄齡、李世勣、褚遂良,謂曰:『我三子一弟,所為如是,我心誠無聊賴!』因自投於床,無忌等爭前扶抱,上又抽佩刀欲自刎,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。」晚年李世民著《帝範》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,總結了他的政治經驗,同時評述自己一生功過。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,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,新設弘文館,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。另外,李世民精擅書法,以行書寫碑,為後世鼻祖。著名作品有《溫泉銘》、《晉祠銘》等。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,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,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。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,《蘭亭集序》應該不在李世民之昭陵,而在高宗、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。 貞觀二十二年(648年)正月,唐太宗撰寫《帝範》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。貞觀二十三年(649年),李世民得了痢疾(一說是服用丹藥大合金疙瘩暴死[1]),醫治最終無效,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。649年7月李世民病死在唐京含風殿。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的昭陵,諡號為「文皇帝」。 始皇 武帝 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,他確立了察舉制度,是中國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,對後世影響很大。
|